Sunday, October 14, 2007

Season 2007 is over

時間過的飛快, 2007 球季似乎才剛開打, 轉眼間卻又已經結束. Marlins 的戰績是 71-91, 如預期的不到五成, 也不意外的比去年的 78-84 還差.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這個仍然是練兵的球季裡, 竟然沒有從自家的農場裡找到 everyday CF, 以及竟然還落後今年才重建的 Nationals 兩場, 在國聯東區墊底.

2007 的 Marlins 是承續 2006 的目標, 以重建一支聚爭冠實力的球隊為目標. 而其中的差異是換了教練團, 所以要回顧 Marlins 的 2007 球季, 不能不提及或比較 2006 的 Marlins. 因此, 在我個人預期 Larry Beinfest 為首的 front office 在這個冬天仍不會有大動作的情形下, 我打算利用這個 off season 談一談我對於 Marlins 2006 和 2007 球季的一些看法.

40-Man roster trimmed

Marlins 的 40-man roster 因以下的異動而縮減到只有 36 人,

claimed off waiver: Reggie Abercrombie by Astros, Jose Garcia by Athletics
outrighted to 3A: Jason Wood, Todd Linden, and Paul Hoover.

Abercrombie 是管盲砲, 最好不過是 4th OF. Jose Garcia 雖然 2006 球季第一個月在大聯盟表現不錯, 但是受傷開 Tommy John 去了, 明年春訓應該可以開始投球, 不過能恢復到什麼程度也還在未定之天. Outrighted to 3A 的三位球員明年應該都會被邀請參加春訓, 就算最後進到 25-man roster, 他們也只是替補球員. 所以, 上述的異動對於 Marlins 隊形和戰力的影響是很小的.

Nic Ungs in Taiwan?

前幾天在 PTT 的推文裡上看到 CPBL 兄弟隊的昂斯是 Marlins 3A 王牌的消息, 還沒到 CPBL 官網去查就想應該是 Nic Ungs, 查了之後, 也的確是他. CPBL 官網的記錄顯示, Ungs 是在 9/24 首次在 CPBL 出賽, 總共出賽三場, 投了 22 局. 根據 Albuquerque Isotopes 的官網顯示, Ungs 今年出賽 29 場, 投了 112 局, 目前還在正式球員名單上. 儘管 Ungs 已經 28 歲, 而且今年的 ERA 4.98, 但是他在 2005 年投出 Marlins 2A 球隊 Carolina Mdcats 隊史上的第一場無安打比賽, 所以我個人判斷 Marlins 明年會和他續約, 今年在 CPBL 出賽算是 3A 球季結束後打工轉外快的. 但是如果他明年在 Albuquerque 還是如此普普通通的話, 恐怕 MLB 會離他越來越遠. 加油, Nic Ungs!

Saturday, April 28, 2007

RIP, 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一向只打算在這個 blog 寫關於 Marlins 的文章, 但是現在決定破例了......

名大提琴演奏家兼指揮 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日前過世. 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 1989 年, 德國人衝破柏林圍牆後的第三天, 他在事前未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 來到柏林圍牆邊做個一個即席的獨奏會. 當時引起許多認出他的民眾的圍觀與聆聽, 各家媒體隨後也紛紛到場, 拍攝下這令人感動的一幕 ( YouTube 的這個短片是取用德國和法國合作的電視台 Arte 的畫面, 旁白是德語).


Rest in peace, 當代的古典名家與自由民主鬥士, 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Saturday, April 21, 2007

Mitre on 15-day DL

儘管前天和昨天的消息都說 Sergio Mitre 手指破皮的情況並不嚴重, 他仍可以在星期天對 Nationals 先發上陣, 但是 Mitre 今天還是被放上傷兵名單, 官方說法是 " play it safe", 要確定他手指沒問題了, 才讓他上場. Mitre 的 roster spot 則是 call up 在 2A 的 Scott Tyler 來遞補. 星期天的先發人選會在星期六晚上決定, 能投長局數且在 Angels 曾先發上陣過的 Kevin Gregg 仍是可能的人選之一.

我不確定把 Mitre 放上傷兵名單是在星期五的比賽之前還是之後, 但是看看 called-up 的人選, 我判斷是在比賽結束之後. 因為 Fredi 在星期五對上 Nationals 的比賽當中把所有的 reliever 都用上了, 其中 Kevin Gregg, Henry Owens 和 Renyel Pinto 都各投了兩局, 所以 Marlins 在星期六的牛棚戰力不足, 必須再從農場調個人手上來, 再加上 North Carolina 比 New Mexico 靠近 Florida, 所以趕緊從 2A 徵調人手. 因此, 我個人猜測, 如果星期天不是 Kevin Gregg 先發 ( 我希望不是他, 已經投兩局的 LRP 中一日先發, 能提供的 quality innings 恐怕有限 ), 那 Marlins 在星期六的比賽之後應該還會有 roster move.

這個球季開始到現在, 先發投手群除了健康問題之外, 還是有和去年一樣的控球問題, 四壞球投的太多. Rick Kranitz 恐怕得為這一點繼續傷腦筋......

Saturday, June 03, 2006

Fun......damentals

It's no fun at all, not at all, but all fundamentals

"Fun is winning, and winning is fun."是 Jack McKeon 帶領 Marlins 時的理念, 這對職業球員如此, 對看球的球迷更是如此, 不管比賽的內容再怎麼精采, 沒有一個球迷會願意看自己支持的球隊輸球. 不過經過去年十一月起的一連串交易, 所有球迷都知道 2006 的Marlins 將會是一支勝少敗多的球隊, 而且大部分的比賽內容將會相當的不好看, 所以除了把看球的重心放在 Marlins 僅有的兩位明星球員 Dontrelle Willis 和 Miguel Cabrera 的表現, 和其他新秀球員的成長之外, it is no fun at all.

2006 Marlins 有一半以上是新秀球員, 新秀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 一場錯誤多的比賽當然就不好看了. 不過伴隨著新秀的每一個錯誤, 正是我們我們回頭檢視我們對棒球比賽的認知和了解的時候. Yeah, pals, it is time for fundametals.

那就讓我們從 2006 Marlins 球隊的建構討論起.

Lenny Harris is Out

2005 球季開始前, The Hardball Times 的專欄作家相當的不認同 Marlins 繼續簽下 MLB 代打王 Lenny Harris, 當時我還不認同他的想法. 但是隨著球季的進行, Luis Castillo, Alex Gonzalez 和 Damion Easley 相繼受傷, 八月有幾場比賽差一點排不出 middle infielder 的時候, 我才體會到尤其是在國家聯盟, 一個只能「代打」(是的, Harris 只能代打. 要讓他打 DH, 他恐怕連 AVG 都不合格.) 不能守備的球員, 對球隊是個傷害(當然, Harris 在打擊方面, 也提供不了球隊所需的火力). Harris 說他能守 corner infield 和 corner outfield, 但是會有總教練讓他上場守備嗎?

2006 Marlins 因為有了速度和長打都比 Harris 好而且守備還中規中矩的 Wes Helms 和 Alfredo Amezega 之後, 當然就沒有 Harris 的位置了. GM Larry Beinfest 和 Manager Joe Giradi 也在球季開始前兩天當面告知 Harris "not making the team", 正式結束了他在 Marlins 的歲月. Nice decison, Joe and Larry!

12 Pitchers and Again 3 Catchers

CCLu 在他的 blog關於 roster 調度的文章有以下的兩段文字,

「在 roster 調度上,我們通常認為是蠢事而又常常有人在做的是下列兩種:
1. 帶 3 個捕手
2. 帶 12 個投手。

兩件事情的共通點就是浪費 roster 名額帶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用到的人。」

2006 Marlins 則是上述兩件事情都做了, 不過我不打算說 Joe Giradi 蠢, 因為我認為 Marlins 帶 12 個投手還算合理. Marlins 今年的 rotation 只有 Willis 和 Brian Moehler 是老將, Sergio Mitre(DL), Jason Vargas(optioned to 3A), Scott Olsen, Josh Johnson 和 Ricky Nolasco 則都是新秀, 另外, 牛棚裡的投手也只有兩位老將, Matt Herges 和 Joe Borowski, 這兩位也不是很有威力的後援投手, 除此之外, 也只有 Todd Wellemeyer 和 Franklyn German 生涯投球局數超過 50 局. 所以今年 MArlins 先發投手投不滿預定投球局數, 或是中繼, 後援出狀況的機會都會比較多, 所以帶 12 個投手並不會有用不到的投手.

但是帶 3 個捕手?? 而且這還不是 Marlins 第一次做這種事, 上一次就是贏得 World Series 的 2003 年, 當年的第三號捕手則是 Ramon Castro, 去年和今年 Mets 的二號捕手. 帶 Castro 的原因是他 out of option, 而且 Marlins 喜歡他的進攻能力, 可是第三號捕手能有多少上場時間呢?

Marlins 今年的三個捕手, Josh Willingham 光靠打擊就確定有他的位置, 而 Miguel Olivo 的經驗和打擊都比防守同等級的 Matt Treanor 好, 所以這三位捕手之中, Treanor 似乎要從 3A 開季, 只是教練團並不這麼想, 所以他們得解決上場時間的問題. Joe Giradi 說「我們會想辦法讓 Willingham 有足夠的打數.」

Crowded but Inexperienced Outfield

球季開幕戰, 先發捕手是 Olivo, 而先發左外野手是 Willingham, 接下來, Willigham 也只當過兩場捕手, 分別是四月五日和四月十二日, Willingham 顯然將是 Marlins 今年固定的先發左外野手.

3 個捕手的問題解決了, 可是外野的問題才開始. Jeremy Hermida 是不動的右外野手, 那麼中外野呢? Chris Aguila, Reggie Abercrombie, 和 Eric Reed 都能守中外野, 但是他們的打擊都還需要磨練. Reed 的表現實在太糟了, 所以在 claimed Joe Borchard out of waiver 之後, 他就回 3A 去找回手感了. Abercrombie 在低潮之後找回手感, 鞏固了他中外野的地位. 只是可憐了 Aguila, 大聯盟第三年了, 卻苦無固定出賽的機會, 在最近從 Reds 交易來 Cody Ross 之後, 他也下 3A 去找回自信了.

這個外野陣容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Abercrombie, Hermida, Borchard, 和 Ross 的防守都不是低於平均的水準, 而比較讓人擔心的 Willingham 在外野也不像 Cabrera 一樣讓人提心吊膽, 整體就是年輕沒經驗而已.

In and Out

Batter's box, here.

印象中是自去年起, MLB 為了增進比賽的流暢度, 已經在小聯盟先行嘗試「打者再投手每一次投球之間, 必須一隻腳站在打擊區內」的規定. 而所謂的 old school baseball 似乎有類似的觀念: 打者走近打擊區後就是已經準備好專心打擊, 不會在球與球之間退出打擊區在回到打擊區. 而 Marlins 的年輕球員們有幾個卻是會相當頻繁的進出打擊區, 其中以 Abercrombie 為最. 這讓這週隨著 Giants 來訪 Miami 的 FSN Bay Area 的球評 Mike Krukow 很不習慣 ( 其實他說的是 That is driving me crazy, but I blame their hitting coach Presley ), 那之後我看球的時候也多注意打者進出打擊區的時機, MLB 打者進入打擊區之後, 絕大部分退出打擊區的時機是在他們打出界外球之後, 因為這個時候, 球僮要去撿球或是外野手要回到原來的守備位置, 退出打擊區不會影響到投手或是自己的比賽節奏, 其次是因為和投手纏鬥時調整自己的打擊節奏而退出打擊區的情形相對起來少很多. 打者在球與球之間不論是看教練的暗號, 或是等著投手走到投手板, 大都還是站在打擊區內, 只不過不是在準備打擊的位置, 直到投手踩投手板時, 打者就會站到正常的打擊位置準備打擊.

Another fundamental revisited.

Sunday, December 04, 2005

A Big Market but Low Revenue Team

前言

從球季結束以後, 關於 Marlins 球員的交易傳言一直沒斷過, 在 GM meeting 和 owner meeting 之後, 交易的對象也隨之明朗, 終於從感恩節到現在, Josh Beckett, Mike Lowell 和 Guillerto Mota 被交易到 Red Sox, Carlos Delgado 被交易到 Mets, 以及 Luis Castillo 被交易到 Twins, 都讓我們這些 Marlin fans 感到相當的難過. 但是除了難過之外, 總還是要問問「為什麼 Marlins 養不起這麼多高薪球員?」

這篇文章其實從 2005 球季的明星週就計畫要寫了, 原因是在明星賽前有段 Bud Selig 的訪談提到 Marlins 新建球場的問題, 而現在, Marlins 的新球場也沒有著落, 這篇文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相關背景.

正文

MLB 的 30 支球隊往往被記者, 專欄作家與球迷們按照球隊(所能負擔的)球員薪資總合(payroll)分為大市場球隊(big market teams)和小市場球隊(small market teams). 2005 年初有位專欄作家(#,*)建議改用高收益球隊(high revenue teams)和低收益球隊(low revenue teams)來區分, 因為可能有球隊身處在大市場, 但卻低收益.

真的有「大市場卻低收益」的球隊嗎?

Miami 據說被 MLB 認為是全美前十大市場之一(*), 而 Florida Marlins 正是位在 Miami 的 MLB 球隊, 只是他目前被大家認定為小市場球隊, 也就是低收益球隊. 那為什麼會如此呢?

1. 歷史與人文地理因素

提到 Miami, 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的刻板印象是陽光, 棕梠, 海灘, 美女, 宜人的氣候, 觀光與渡假, 退休定居等等(現在還多了個颶風), 但這些刻板印象卻也反應了些許當地的現況. 我沒去過 Miami, 也不知道 Miami 經濟的主軸是否以觀光業為主, 但是可以理解的是, 觀光業對 Miami 經濟的影響不小. 而很不幸的, 觀光旅遊在生活中是休閒, 是屬於「享受」, 所以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會被犧牲. 另外, 像美國在 2001 年 911 事件之後的極度嚴格的入出境檢查, 也會影響觀光業的產值. 這些因素, 最後都會反應到當地居民的消費能力上, 換句話說, 也就會影響當地職業球隊的收益.

其次, 南佛羅里達和南加州宜人的氣候一直都是有錢人和退休後的老年人喜歡定居的地方, 這也就是說, 當地居民有部分是外地搬過來的或是上一代是外地遷居而來的. 這告訴我們, 當地或有許多其他職業球隊的球迷, 這當然也會影響當地職業球隊的收益.

最後, 讓我們看看美國四大職業運動在 Miami 的發展, 美式足球 Miami Dolphins 的第一個球季是 1966 球季, NBA 的 Miami Heat 是 1988-89 球季, Florida Marlins 是 1993 球季, NHL 的 Miami Panthers 是 1993-94球季. 也就是說 Miami 在 1988 年之前只有 Dolphins, 也難怪 Miami 一直被認定是 football town, 這當然也會影響其他「新」職業球隊的票房.

2. 球隊經營因素

上述提到的三個因素看起來都對 Marlins 相當的不利, 但實際上呢? 首先 MLB 球季是從四月初到十月初, 和 NBA 四月份的球季賽以及 NFL 九月到十月初的球季賽時間重疊, 這些球迷再其他時間也會是 Marlins 的球迷, 所以其他職業運動並不會顯著的影響到 Marlins 的票房. 再來讓我們看看 Marlins 歷年來的票房(attendance, 這裡採用 Basenall Almanac 的資料), 在 1993, 罷工縮短的 1994, 以及贏得第一個 WS Champion 的 1997 球季, Marlins 的球季總入場人數都接近或超過二百萬人. 這些入場的觀眾難道都是小熊, 紅人, 洋基, 紅襪, 白襪, 老虎等老且人氣望的球隊的球迷嗎? 這裡請不要忘了 MLB 是從 1997 球季開始才有跨聯盟比賽的, 所以很顯然的大部分都是支持 Marlins 的當地球迷. 所以, 上述的三項歷史與人文地理因素根本不會妨礙 Marlins 在 Miami 成為高收益球隊, 造成 Marlins 現狀的是球隊經營的因素. 再稍微深入看一下票房紀錄, 我會把 1993-1997 和 1998-2005 分開來討論, 後者比較複雜, 讓我們最後再來討論, 現在先看 1993-1997. 票房從 1995 開始下降, 一方面受到罷工影響, 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球迷失去了新球隊成立的新鮮感, 這個時候要讓球迷進場, 就要球隊有好的表現, 所以就要打造一支 winning team. 要打造 winning team 就要花錢, 於是讓我們再來看看 Marlins 的歷年 payroll(引用 USAToday 的資料, 另外 1995 到 1999 年的資料還可以上 The Business of Baseball 下載 Blue Ribbon Report, 數字和 USAToday 稍有差距, 但排名不變), payroll 雖然年年上升, 但也只有 1997 球季的 payroll 在前半段, 所以 Marlins 的第一個 winning season 是 1997.

接著, 我們就必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要花多少錢才有辦法養一支 winning team?
2)Miami 到底養不養的起一支持續的 winning team?

關於問題 1), 儘管最近十年球員的薪資不斷地躍升, 也無論是否採用 Moneyball 觀點建構球隊, 運動家, 雙城和 Marlins 都告訴我們, payroll 在 50M 到 60M 之間就能夠養一支勝率超過五成甚至打進季後賽的球隊, 而低於 60M 的 payroll 以 2005 的排名來看, 是後三分之一的.

既然 50M-60M 的 payroll 不算高, 那麼就是 2)Miami 是否養的起的問題. 這個問題有個非常弔詭的答案, Miami 養的起 50M-60M payroll 的 Marlins, 但是 John Henry 和 Jeffrey Loria 養不起. 很詭異是吧, 這就要從 1997 的清倉大拍賣開始說起.

Marlins 從成立以來逐年增加 payroll, 1996 加入了 Al Leiter 和 Kevin Brown 等自由球員, 但是在 1997 加入了 Alex Fernandez, Bobby Bonilla, Devon White 等人之後, 才成為 winning team. 但是當時的老闆 Wayne Huizenga 說 Marlins 因為大幅增加 payroll 所以他賠錢(或許再加上他無法獲得政府的補助以興建棒球專用球場), 於是在冠軍遊行之後, 隨即進行清倉大拍賣, 1997 WS Champion 解體. 但是 1997 的 Huizenga 真的賠錢嗎? 我不這麼認為. 根據 ESPN 的資料(最後一篇新聞), 1997 球季, Marlins 比賽的球場收入的 luxury suites, club seating, parking, advertising and merchandise within the ballpark, concessions 和球場命名權這些部分全都歸 Huizenga 所擁有的 Pro Player Stadium. 廢話, 這樣搞, 球隊當然賠錢但是 Huizenga 當然是賺飽了. 當 John Henry 於 1999 買下 Marlins 之後, Marlins 和球場的合約還是維持上述的狀況, 而這份合約將要到 2010 年球季結束後才到期, 也因此就算 Marlins 場場爆滿, Loria 還是注定要年年賠錢的.

總結以上, 我們可以承認, 如果 Marlins 在 2010 年以前仍然待在 Miami 且繼續以 Dolphin Stadium(前 Pro Player Stadium)為主場, 那麼 Marlins 就是一個 big market but low revenue team.

後記

關於 1998-2005 的 attendance, 我的解讀是, 在 1997 的清大拍賣之後, 球迷對球隊失去了信心, 所以不願意到球場看球. 在 John Henry 1999 年買下球隊之後, 他曾經承諾如果從州政府無法獲得興建棒球專用球場的補助, 他將用自己的錢興建球場. 但是, John Henry 卻在 2001 年十一月突然決定賣掉 Marlins 改買 Red Sox, 於是在 Loria 帶著搞爛 Expos 的名聲買下 Marlins 之後的 2002 球季, attendance 跌到谷底. 儘管 Loria 在經營 Marlins 上走在正確的路線, 但是球迷的信心還沒恢復, 所以回升的速度相當緩慢. 而在這次降低 payroll 的大交易之後, attendance 恐怕又要受到大衝擊了.

------
(#) 應該是 South Florida Sun-Sentinel 的 Dave Hyde.
(*) 網路讀過的資料無存檔, 無以佐證. 敬請用力指責與抨擊.

Tuesday, November 08, 2005

I'm a Free Blogger, I Don't Read China Times

雖然早就沒在看報紙, 但是為求新聞的真實性, 這次活動不參加就是愧對自己, 等到 banner 放上去以後也會一直留在 blog 上(反正旁邊的連結通常只要放上去就不會下來了).

這事件發展至今將近兩星期, 網路上的迴響越來越大, 回顧整個事件, 最好的參考當然是我前一篇發文的連結, 其他相關評論, 建議閱讀 CCLu 的以下三篇文章, What's Worse Than an Armchair Psychoanalyst?Zero ToleranceI'm a Free Blogger, I Don't Read China Times 這三篇文章, 也感謝 CCLu 授權.

我是個自由且免費的 blogger,我不看中國時報。

我們要新聞自由, 更要新聞正確、真實!

Sunday, October 30, 2005

新聞翻譯「絕對」不是創作

許多關心 MLB 的球迷這幾天大概都以再透過網路看到中國時報吳清和主任 美職棒終結者的痛 誰最知道? 為題的文章、熱心球迷的查證與指正, 以及所激盪出的各項討論與回響.

關於這件事情, 身為一般閱聽大眾的我們這些小小球迷應當有什麼立場呢?

首先, 我們要有「新聞翻譯『絕對』不是創作」的認知. 再強調一次, 新聞翻譯是在報導事實, 所以新聞翻譯被剝奪了翻譯所容許的可能的創作空間. 吳主任這次被指正的錯誤就是在他的翻譯報導中, 加入了一段原報導完全沒有的文字, 而且經查證後, 原報導的執筆記者也沒有做過的採訪. 這只能用「捏造」來形容, 且是我們一般閱聽大眾絕對不能接受的.

其次, 我們絕對有權利要求吳主任道歉. 因為單單在這件報導上他犯了錯, 他就有向他的讀者道歉的必要. 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而道歉是負責任的表現, 並且與年齡、年資、或是專業與否一點關係都沒有. 至於吳主任的其他作為與去留, 是這次事件的後續討論與處理, 讓我們另行討論.

最後, 我們還要屏除「我只是一個小小的普通人, 既沒頭銜, 也沒影響力, 所以要有『大頭』出面才有用」的想法. 每個人都可以不平而鳴, 都能有所貢獻, 貢獻就是貢獻, 沒有大小之分; 許多不對, 不公平, 不正義的事情不會因為德高望重的人登高一呼就會立刻消失, 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並尋求大眾的共同認知與共識, 許多事件將會朝向正確與公平的方向發展. 這同時也是真正民主的真諦.

最後一點稍微離題了, 最後借用台灣野球網上網有的註解作為結尾

你可以笨,但是不可以沒有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