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球季結束以後, 關於 Marlins 球員的交易傳言一直沒斷過, 在 GM meeting 和 owner meeting 之後, 交易的對象也隨之明朗, 終於從感恩節到現在, Josh Beckett, Mike Lowell 和 Guillerto Mota 被交易到 Red Sox, Carlos Delgado 被交易到 Mets, 以及 Luis Castillo 被交易到 Twins, 都讓我們這些 Marlin fans 感到相當的難過. 但是除了難過之外, 總還是要問問「為什麼 Marlins 養不起這麼多高薪球員?」
這篇文章其實從 2005 球季的明星週就計畫要寫了, 原因是在明星賽前有段 Bud Selig 的訪談提到 Marlins 新建球場的問題, 而現在, Marlins 的新球場也沒有著落, 這篇文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相關背景.
正文
MLB 的 30 支球隊往往被記者, 專欄作家與球迷們按照球隊(所能負擔的)球員薪資總合(payroll)分為大市場球隊(big market teams)和小市場球隊(small market teams). 2005 年初有位專欄作家(#,*)建議改用高收益球隊(high revenue teams)和低收益球隊(low revenue teams)來區分, 因為可能有球隊身處在大市場, 但卻低收益.
真的有「大市場卻低收益」的球隊嗎?
Miami 據說被 MLB 認為是全美前十大市場之一(*), 而 Florida Marlins 正是位在 Miami 的 MLB 球隊, 只是他目前被大家認定為小市場球隊, 也就是低收益球隊. 那為什麼會如此呢?
1. 歷史與人文地理因素提到 Miami, 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的刻板印象是陽光, 棕梠, 海灘, 美女, 宜人的氣候, 觀光與渡假, 退休定居等等(現在還多了個颶風), 但這些刻板印象卻也反應了些許當地的現況. 我沒去過 Miami, 也不知道 Miami 經濟的主軸是否以觀光業為主, 但是可以理解的是, 觀光業對 Miami 經濟的影響不小. 而很不幸的, 觀光旅遊在生活中是休閒, 是屬於「享受」, 所以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會被犧牲. 另外, 像美國在 2001 年 911 事件之後的極度嚴格的入出境檢查, 也會影響觀光業的產值. 這些因素, 最後都會反應到當地居民的消費能力上, 換句話說, 也就會影響當地職業球隊的收益.
其次, 南佛羅里達和南加州宜人的氣候一直都是有錢人和退休後的老年人喜歡定居的地方, 這也就是說, 當地居民有部分是外地搬過來的或是上一代是外地遷居而來的. 這告訴我們, 當地或有許多其他職業球隊的球迷, 這當然也會影響當地職業球隊的收益.
最後, 讓我們看看美國四大職業運動在 Miami 的發展, 美式足球 Miami Dolphins 的第一個球季是 1966 球季, NBA 的 Miami Heat 是 1988-89 球季, Florida Marlins 是 1993 球季, NHL 的 Miami Panthers 是 1993-94球季. 也就是說 Miami 在 1988 年之前只有 Dolphins, 也難怪 Miami 一直被認定是 football town, 這當然也會影響其他「新」職業球隊的票房.
2. 球隊經營因素上述提到的三個因素看起來都對 Marlins 相當的不利, 但實際上呢? 首先 MLB 球季是從四月初到十月初, 和 NBA 四月份的球季賽以及 NFL 九月到十月初的球季賽時間重疊, 這些球迷再其他時間也會是 Marlins 的球迷, 所以其他職業運動並不會顯著的影響到 Marlins 的票房. 再來讓我們看看 Marlins 歷年來的票房(attendance, 這裡採用
Basenall Almanac 的資料), 在 1993, 罷工縮短的 1994, 以及贏得第一個 WS Champion 的 1997 球季, Marlins 的球季總入場人數都接近或超過二百萬人. 這些入場的觀眾難道都是小熊, 紅人, 洋基, 紅襪, 白襪, 老虎等老且人氣望的球隊的球迷嗎? 這裡請不要忘了 MLB 是從 1997 球季開始才有跨聯盟比賽的, 所以很顯然的大部分都是支持 Marlins 的當地球迷. 所以, 上述的三項歷史與人文地理因素根本不會妨礙 Marlins 在 Miami 成為高收益球隊, 造成 Marlins 現狀的是球隊經營的因素. 再稍微深入看一下票房紀錄, 我會把 1993-1997 和 1998-2005 分開來討論, 後者比較複雜, 讓我們最後再來討論, 現在先看 1993-1997. 票房從 1995 開始下降, 一方面受到罷工影響, 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球迷失去了新球隊成立的新鮮感, 這個時候要讓球迷進場, 就要球隊有好的表現, 所以就要打造一支 winning team. 要打造 winning team 就要花錢, 於是讓我們再來看看 Marlins 的歷年 payroll(引用
USAToday 的資料, 另外 1995 到 1999 年的資料還可以上
The Business of Baseball 下載 Blue Ribbon Report, 數字和 USAToday 稍有差距, 但排名不變), payroll 雖然年年上升, 但也只有 1997 球季的 payroll 在前半段, 所以 Marlins 的第一個 winning season 是 1997.
接著, 我們就必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要花多少錢才有辦法養一支 winning team?2)Miami 到底養不養的起一支持續的 winning team?關於問題 1), 儘管最近十年球員的薪資不斷地躍升, 也無論是否採用 Moneyball 觀點建構球隊, 運動家, 雙城和 Marlins 都告訴我們, payroll 在 50M 到 60M 之間就能夠養一支勝率超過五成甚至打進季後賽的球隊, 而低於 60M 的 payroll 以 2005 的排名來看, 是後三分之一的.
既然 50M-60M 的 payroll 不算高, 那麼就是 2)Miami 是否養的起的問題. 這個問題有個非常弔詭的答案,
Miami 養的起 50M-60M payroll 的 Marlins, 但是 John Henry 和 Jeffrey Loria 養不起. 很詭異是吧, 這就要從 1997 的清倉大拍賣開始說起.
Marlins 從成立以來逐年增加 payroll, 1996 加入了 Al Leiter 和 Kevin Brown 等自由球員, 但是在 1997 加入了 Alex Fernandez, Bobby Bonilla, Devon White 等人之後, 才成為 winning team. 但是當時的老闆 Wayne Huizenga 說 Marlins 因為大幅增加 payroll 所以他賠錢(或許再加上他無法獲得政府的補助以興建棒球專用球場), 於是在冠軍遊行之後, 隨即進行清倉大拍賣, 1997 WS Champion 解體. 但是 1997 的 Huizenga 真的賠錢嗎? 我不這麼認為. 根據
ESPN 的資料(最後一篇新聞), 1997 球季, Marlins 比賽的球場收入的 luxury suites, club seating, parking, advertising and merchandise within the ballpark, concessions 和球場命名權這些部分全都歸 Huizenga 所擁有的 Pro Player Stadium. 廢話, 這樣搞, 球隊當然賠錢但是 Huizenga 當然是賺飽了. 當 John Henry 於 1999 買下 Marlins 之後, Marlins 和球場的合約還是維持上述的狀況, 而這份合約將要到 2010 年球季結束後才到期, 也因此就算 Marlins 場場爆滿, Loria 還是注定要年年賠錢的.
總結以上, 我們可以承認, 如果 Marlins 在 2010 年以前仍然待在 Miami 且繼續以 Dolphin Stadium(前 Pro Player Stadium)為主場, 那麼 Marlins 就是一個 big market but low revenue team.
後記關於 1998-2005 的 attendance, 我的解讀是, 在 1997 的清大拍賣之後, 球迷對球隊失去了信心, 所以不願意到球場看球. 在 John Henry 1999 年買下球隊之後, 他曾經承諾如果從州政府無法獲得興建棒球專用球場的補助, 他將用自己的錢興建球場. 但是, John Henry 卻在 2001 年十一月突然決定賣掉 Marlins 改買 Red Sox, 於是在 Loria 帶著搞爛 Expos 的名聲買下 Marlins 之後的 2002 球季, attendance 跌到谷底. 儘管 Loria 在經營 Marlins 上走在正確的路線, 但是球迷的信心還沒恢復, 所以回升的速度相當緩慢. 而在這次降低 payroll 的大交易之後, attendance 恐怕又要受到大衝擊了.
------
(#) 應該是 South Florida Sun-Sentinel 的 Dave Hyde.
(*) 網路讀過的資料無存檔, 無以佐證. 敬請用力指責與抨擊.